《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定义,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列入罕见病。有这样一种好发于儿童的罕见颅外实体瘤,在中国发病率低至7.72/百万(0~14岁儿童),其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低、疾病进展迅猛且治疗难度大,被称作“儿童肿瘤之王”,这就是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对于患有罕见的神经母细胞瘤的患儿来讲,从发病的那一刻起,生活就像是笼罩了黑暗的阴霾,尤其对于高危及复发难治的患儿,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手段效果不佳,远期生存较差,让患者和家庭背负沉重负担。
在全球范围,美国、英国和欧洲早已将神经母细胞瘤列为罕见病并指定了孤儿药,为治疗甚至治愈提供了有利保障。然而在中国,这一发病率极低的罕见儿童肿瘤,尚未被纳入罕见病目录。目前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总数约占儿童恶性肿瘤患者总数的8%~10%,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比却高达15%,仍是亟待被大家看见的“隐形杀手”,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带领患儿走出黑暗,重拾生命之光。
神经母细胞瘤发病率极低、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低,社会危害大
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未分化的交感神经节细胞,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颅外实体恶性肿瘤,其中85%发生于5岁以下。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率低,极为罕见。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低中危患者预后较好,高危患者即使接受化疗、放疗、手术、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5年总生存率仍低于50%,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5年总生存率仅约20%,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神经母细胞瘤诊断方法成熟、治疗手段明确、罕见但可治愈
临床普遍认为,为高危/复发/难治患儿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提升患儿5年总生存率的关键。针对高危患儿的研究发现,在经历多轮复杂而密集的综合治疗后,治疗效果仍不佳,并由此带来复发风险,免疫治疗则能为这类患儿群体带来生机。
目前我国已制定并发布多部神经母细胞瘤诊疗专家共识/规范,明确了神经母细胞瘤的确诊标准和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案。2022年,中国专家结合国际诊疗进展和国内具体情况,更新并发布了《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疗专家共识cccg⁃nb⁃2021方案》,明确推荐高危患儿使用gd2单抗作为维持治疗阶段的药物,进一步为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用药提供精确指导。
目前,达妥昔单抗β是唯一一款在中国获批两类适应症的gd2单抗,适用于1岁或以上的初治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及伴或不伴有残留病灶的复发/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者。2022年发布的《gd2抗体达妥昔单抗β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对达妥昔单抗β的安全性、有效性、适用人群及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推荐,为临床医生使用gd2抗体免疫疗法提供了指导。
国际上,美国和欧盟已指定孤儿药对神经母细胞瘤进行治疗。在2020年1月发布的欧洲罕见病孤儿药清单中,就明确推荐达妥昔单抗β用于治疗≥12月龄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和伴/不伴有残留病灶的复发性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者。
随着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开展和gd2抗体达妥昔单抗β这样的创新药物的应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逐步改善,其中高危患儿的5年总生存(os)率提高至64%,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提高至57%;复发或难治性患儿的3年os率达71%,3年efs率达57%,为治愈带来了希望。
期待罕见疾病神经母细胞瘤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
为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能力,维护罕见病患者健康权益,2018年5月,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布。同时,印发了罕见病目录制订工作程序,包括分批遴选目录覆盖病种,对目录进行动态更新等,并明确提出纳入目录的病种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国际国内有证据表明发病率或患病率较低、对患者和家庭危害较大、有明确诊断方法、有治疗或干预手段、经济可负担。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医药行业对罕见病的逐步重视,社会公众的关注使得中国罕见病患者“缺医少药”的困境逐步得到改善。作为一种符合罕见病目录纳入条件的疾病,我们希望神经母细胞瘤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创新药物变得更加可及可负担,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最终实现部分儿童患者被成功治愈,重燃生命之光,点亮生命色彩!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