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备受社会关注。现在每年肥胖人数年均增长400万,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肥胖。”
9月17日,在第九届中国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学术会议(csmbs)暨第七届国际肥胖代谢外科联盟中国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华人华侨肥胖代谢外科国际学术会议上,国际肥胖代谢外科联盟亚太区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王存川教授表示,2021年,广东省减重手术例数较2020年增长了30%。手术快速增长,数据大量积累,必然引发一轮减重手术迭代变革思考。
王存川教授(医院供图)
不同学科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医院供图)
我国以腹型肥胖为主 更容易发生代谢性疾病
随着生活的改善和食物种类的多样性,我国肥胖人群增长速度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甜饮料为主的各种甜食,易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进而慢慢变成脂肪堆积,更容易长胖。
由于东西方饮食结构的不同,肥胖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种更多的是腹型肥胖,就是‘大肚子’比较多。腹型肥胖对身体代谢的影响比较大,很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
王存川教授指出,这一特点也直接影响到减重手术的干预指征。“我国肥胖人士bmi指数27.5时的身体状况,相当于欧美肥胖人士bmi指数30的身体状况。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国手术减重指征有一个补充,即指数介于27.5至35之间,有明确的代谢性疾病危及健康时,也可以考虑进行手术减重。”
减重手术快速增长(医院供图)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医院供图)
让数据跑起来:减重医患管理的重点突破口
“2021年,广东省减重手术例数较2020年增长了30%。如何打破信息孤岛,整合长期积累减重数据,辅助减重术式选择,提升减重长期效果,提高随访率,是目前全球减重领域遇到的棘手问题。”
王存川教授说,之前大家主要依靠非智能化工具,如excel表格,人为录入信息,但随着减重案例增多,很快就出现录入输出困难、容易出错等问题,尤其对患者的随访监管及术后疗效等问题,不能进行规范化管理。
“去年,经过中国几大权威减重中心共同探讨,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的主导下成立了‘中国肥胖代谢外科数据库’,并已正式使用。目前已有近100家减重中心加盟该数据库,录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生活习惯、术前检查、手术情况、术后随访等。”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直观了解个案管理师的复查率、随访率,减重患者的体重达标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针对患者的阳性指标进行提前预警处理,随时追踪监督患者的术后减重效果。
减重手术数据公布:男女长胖原因存较大差异
目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已录入4000余名患者信息。数据显示,在性别地域差异方面,女性患者达到75%,男性患者占25%左右。2019年以前,有60-70%患者来自北方,近三年人口流动受限,患者主要来源于广东省内。年龄发布上,女性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男性18-30岁的患者居多。自减重中心成立以来,接受减重手术年龄最大的患者是78岁,年龄最小的为8岁。肥胖程度方面,70%的女性患者达到中重度肥胖即寻求减重手术帮助,80%男性患者达到重度肥胖后,最后才选择外科手术方式。
此外,这些患者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相似性,男性发胖与爱喝酒、爱吃宵夜、常熬夜有很大关系,女性则偏爱零食、甜饮料特别是奶茶,情绪波动大,容易暴饮暴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主任董志勇说:“这些胖友在接受减重手术前都尝试过不同的减肥方法,有40%的人去过专业的减肥训练营,短期内也取得很好的瘦身效果,但一离开训练营,没有专业营养师及教官严格管理,很快体重又反弹。此外,代餐、针灸、按摩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减肥方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被动式减肥,都想躺着瘦,结果,越减越胖,还伴有多种代谢疾病,最后只能接受减重手术。”
值得关注的是,减重手术并不代表一劳永逸。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重管理中心主任陈笑梅强调,手术后也需要管住嘴、迈开腿。患者如果不改变饮食结构和运动习惯,20%的手术减重患者还会复胖。
家庭医生在线(www.familydoctor.com.c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